在线客服

咨询邮箱:zzsbszxyx@163.com

新闻动态

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诞生记

时间:2025年10月30日 点击次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再次镌刻下时代印记。2025年10月23日,如潮的掌声中,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再次镌刻下时代印记。

  2025年10月23日,如潮的掌声中,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这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勠力进取,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不断开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

  高瞻远瞩  定向领航——

  科学擘画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

  现代化,全体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开启了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确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到2035年,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目标。

  这意味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通过实施3个五年规划来完成,“十四五”时期是第一个五年。

  这是实现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的五年——

  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达到140万亿元左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美元,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现行高收入国家水平;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

  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保障扎实稳固……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只争朝夕,永不懈怠。

  现在,我们离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只有10年时间。世界在关注,中国将以怎样的发展规划迎接下一个五年。

  早在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十五五”规划要确定什么样的目标任务,要提前研究,总结评估“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切实搞好“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工作。

  谋定而动,纲举目张。

  202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先后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文件起草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

  1月下旬,党中央下发通知,就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议题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同时通过一定方式征求部分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

  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鲜明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这一重大论断,指明了“十五五”时期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

  夯实基础,就要更加关注对发展和安全具有基础性影响的事,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使发展根基更稳、韧性更强;

  全面发力,就要锚定目标,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协同发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正确判断形势,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从国际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变乱交织,变的一面深入发展,乱的一面更加突出,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伴随严峻挑战。总体看,机遇仍然大于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

  制定一份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规划建议,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习近平总书记深邃思考、深谋远虑,阐明制定好“十五五”规划建议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是实现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分阶段有步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如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制定好“十五五”规划建议,科学引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

  ——这是有效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新变化、在世界百年变局中赢得战略主动的需要。制定好“十五五”规划建议,精准研判内部形势和外部环境,科学谋划思路举措,对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至关重要。

  ——这是适应我国发展阶段新特征、解决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需要。我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进而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我国发展条件和增长模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积极破解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系统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立短谋长,高位擘画。

  制定好“十五五”规划建议,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历史又将书写下崭新篇章。

  集思广益  汇聚共识——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大合力

  2025年春节刚过,北京西郊,规划建议起草工作正式启动。

  “希望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学习、认真思考,深入调研、集思广益,集中精力、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党中央交给的光荣任务。”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让文件起草组成员深感责任重大。

  对制定规划建议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总书记提出要“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科学提出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注重政策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就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任务,总书记从12个方面明确要抓住一批具有重大牵引、驱动、支撑作用的战略任务,提出44个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

  规划建议起草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全程指导,多次就起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主持召开相关会议听取文件起草工作情况汇报,指导研究重大问题,提出重要修改意见,自始至终发挥着定向把舵作用。

  规划建议起草,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过程。

  今年3月,全国两会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和云南考察调研,进侗寨、访古城,看产业、话振兴,指引云贵大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发进取。

  4月,上海;5月,河南;7月,山西……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走进基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这是一张文件起草组到重庆调研的时间表:2月23日中午抵达,下午2点前往一家汽车企业调研并在现场召开座谈会,随后前往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2月24日,上午8点半召开市委常委同志座谈会,10点召开11个市级有关部门座谈会,下午当面访谈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

  2月下旬,6个调研组赴12个省区市,分别访谈省区市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召开相关座谈会;深入企业、社区、学校、乡村、工业园区、开放口岸等66个基层单位实地调研,访谈干部群众270余人。

  一次次访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一次次调研,回应民声、带回民意。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都要广泛发扬民主,集中全党全国智慧。这也是我们起草党的重要文件的一条成功经验。”

  规划建议起草,是开门问策、集智聚力的过程。

  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当面听取7个省区市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和建议。

  5月至6月,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央领导同志先后主持召开3场座谈会,听取经济界、科技界和基层代表的意见。

  委托相关部门、单位和智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35项重点课题研究;征求各地方各部门意见建议,听取党外人士意见建议……

  海纳百川,气象万千。

  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5月20日至6月20日,“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

  这次活动共收到群众有效建言311.3万余条,经梳理摘编,形成27个方面具有建设性、代表性的意见建议1500余条。

  比如针对就业问题,有的建议“挖掘社区就业潜力”,有的希望“推动新就业群体职业伤害保障全覆盖”,有的提出“进一步关注日结劳工市场”……

  文件起草组高度重视这些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和吸收,许多内容以适当方式体现在规划建议相关举措中。

  网络征求意见活动情况报告还呈报习近平总书记审阅,并提交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百姓的心声得以直达中南海。

  规划建议起草,是几上几下、日渐成熟的过程。

  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框架提纲到框架方案,从初稿到修改稿再到送审稿……8个多月,200多天,文件起草组勤勉工作、夙兴夜寐,拿出了一份新征程上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激发全党全社会磅礴力量的高质量文件。

  这是文件起草组驻地的一个场景:初稿形成后,连续几天召开会议,对每一部分内容逐段逐句“过堂”,大家发言时观点鲜明、富有卓见,讨论时刨根问底、反复追问。

  精心对待每一条意见,反复推敲每一处细节,就是要确保规划建议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因时而动,因势而变——

  今年以来,国际形势变化的不利影响逐渐加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严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弄清楚大环境。

  4月10日,文件起草组工作班子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应对外部形势变化,调整文件起草思路和框架结构。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规划建议在起草中形成不少新提法新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五五”规划建议作为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的每一个新提法、每一项新举措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必须慎之又慎。

  为确保各项政策举措科学严谨、切实可行,规划建议起草立足我国国情,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等关系,注重保持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注重防止和克服政策实施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

  8月4日起,规划建议稿在党内一定范围组织讨论、征求意见。

  8月27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规划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建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时至9月,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规划建议征求意见稿共提出修改意见2112条。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逐条斟酌,初步增写、改写、精简文字218处。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3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规划建议送审稿。

  10月20日上午,这份承载重托、高举旗帜、凝心聚力的文件,摆在出席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各位同志面前。习近平总书记就规划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当天下午开始,出席全会的168名中央委员、147名候补中央委员,还有列席会议的同志,分成10个小组,就规划建议讨论稿展开热烈讨论。

  经过充分讨论,与会同志共提出修改意见176条。文件起草组吸收这些意见建议,作出19处修改。

  10月22日晚,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规划建议修改稿。修改稿于23日上午再次提交全会分组征求意见,之后作出1处修改,形成建议表决稿。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规划建议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主动,深刻回答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清晰擘画强国建设的前进路径,视野宏阔、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是一份符合我国国情、把握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的纲领性文件。

  与会同志一致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继续前进,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有亿万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斗,我们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新的更大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锚定目标  接续奋斗——

  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